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沂蒙风俗文化抢救保护与传承
作者: 发布于:2016-11-22 14:13:52 点击量:

沂蒙风俗文化抢救保护与传承

——从费县“黄草房”谈起

 

费县发展和改革局    王全宝

 

一、鲁南红色沂蒙老区独有的特色民居——黄草房

沂蒙山区位于山东省中南部。沂蒙民居的特点是黄草房,在费县尤为典型。黄草房传承了几千年的历史,本文主要选取较有代表性的清末民初至解放初期,延伸至改革开放初期的一段历史的黄草房。

费县多山地,民居一般选用石材垒墙,只在平原地才出现黄泥加麦穰打夯砸成的“坯碴墙”,但顶盖以草为主,兼以石板块。用草以白草、谷草(秸)、麦秸、稻草(平原地带)等不同。

黄草,一种沂蒙山区山地荒坡上生长的一年生植物,春草冬枯,秆茎为细圆柱形,质密耐腐烂。如用除掉外皮的精选黄草杆苫盖房屋60厘米以上,房屋最长可撑至60年不用翻苫。

房屋一般有团瓢,全草苫,镶边,四不漏毛等四种形式,统称“草屋”。

团瓢一般分布于较陡峭的山地,房屋小,呈圆形,下部为圆柱,顶部为圆椎形,有以石板盖的,有以草苫的,有中间用草,底上加石板的。

全草苫的房屋一般两到三间,以三间为主,也有五间的,没有四间的,山墙呈长方形,顶部为三角形,其顶盖全部用草,间用石块加白灰压住。

镶边:屋墙与全草苫同,只是房顶两边用长条石块堵住,顶部加石板或瓦压脊。四不漏毛:在镶边的基础上,再在其房檐上加石块或瓦,屋顶四处不露草。以上以“四不漏毛”为代表。

建房选向阳背阴,地势平坦之处,一般建三间主房,加东或西,一至两间配房,大门一般面北向南,拉石头干打垒院墙,平原地带是坯碴墙。

三间主房为两明一暗,设两个外门。如以石头裸垛起,叫干打垒或干碴墙,如用白石灰或黄泥灌缝,叫灰墙或泥墙。

房屋大小尺寸一般为一间屋4×3.5米,高2.5米,起脊,以秫秸把子作屋笆,上用黄泥加麦糠搅拌和泥抹平,上面一层层铺上黄草,顶脊处加“捆子”,用黄泥糊住,再用石板块或脊瓦压住,防止下雨刮风,冲走黄草漏雨。

农村盖房先由“二宅先生”看风水,选址后平整场地,备足石料,土方等,挑选吉日动工。垒起屋架子至“平口”后,即开始准备苫屋。

自游牧而定居,人类的祖先先在进化。在沂蒙山人看来,生存的主要威胁在住居的安全。由于山多坡陡,物种丰富,人们因陋就简,在充分选取利用当地材料的同时,创造性地创造出“黄草房”。

二、黄草房的价值

1、历史文化纪念性价值。黄草房,象征着沂蒙山区的历史积淀,凝聚了沂蒙当地的传统文化,是研究、体味当地历史的活教材。但在文化特质逐渐淡化的今天,传统文化成了稀有资源,保护它等于保护历史的痕迹,乡愁和记忆。它的沧桑和厚重与定格的时光,无声地接纳了历史,不然的话,我们将失去许多永远无法复制的东西——历史文脉。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如果黄草房消失了,也必然消失了一部分传统文化。这不仅可惜,更令人痛心地是割断了传统文化的“根”。

2、建筑学价值。黄草房以其独有的风格,在中国北方传统住宅建筑中与有它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具有研究价值。

建筑者的某些技术性,对研究当时的民间建筑,对建筑学来说是个“活标本”。它采取面北朝南,采光最好,面南门窗大,光照充足;顶部覆草,厚度可达几十厘米,阳光晒不透。地面用“三合土(即黄土、河沙、白石灰加水搅拌而成)”保温,夏天凉爽;冬天暖和,不冰人脚。

3、红色文化传承。在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在参战的岁月里,碾军粮做军鞋做军衣,妻送夫娘送儿上战场,涌现出多少沂蒙红嫂,抗战英雄,支前模范。而黄草房就是一个凝固的抗战音符,它是一部活生生的抗战历史活教材。有位作家这样深情地说道,我们有幸依偎在历史的阶梯上,老房子教诲我们学会淡泊从容;它不属于任何人它只属于历史。

4、故乡的标志性或心理情感因素。黄草房是童年的气息,心灵的净土,是游子难以割舍的故乡情结。

担心家乡的黄草房再过几年,几十年就会消失,现在住在农村的人越来越少了,以前山上走的小路,都长满了杂草。

作家祝勇在理论上总结出古建筑,老房子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和意义,他认为,对于一座城市的认识应当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展开。进入城市的空间不是难事,而进入城市旧的时间却并不容易。当老房子为我们的视野提供了奔跑的场所,视线延伸得越长,说明我们对这段历史的记忆和想象就越是复杂而生动。空间是时间的容器,消失的时间将在城市的空间留有痕迹。通过对城市空间的阅读,应同时完成城市时间的阅读。

5、研究当时的民风。黄草房是当时民俗的汇合点和集大成者。试想,那个时代的人,是以黄草房为中心展开活动的。几乎所有的民俗事项都是在其中或者围绕在黄草房周围或者以黄草房为中心而展开的。臂如交通,出行民俗,以黄草房为起点,又以它为终点;生产民俗,以黄草房为中心;饮食民俗,在其进行;民间游乐活动也都是在其黄草房前后进行;至于讲故事,唱民谣,那则更是大部在其黄草屋内举行的了。

通过黄草房的一草一木,后人可以了解到先人的爱憎喜好,了解到古代的工艺智慧,了解到曾经的婚丧风俗,进而了解到当时的家族制度,甚至了解到儒家和政治,这些都是古代文化中最重要的方面,构造了沂蒙人对内心世界的秩序感,一直影响到今天对外部世界的立场和态度,甚至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了人们的性格。与黄草房接触越多,人们越能了解到,高楼大厦比哪个更真实,更普遍的反映沂蒙老区传统的生活,悠远的生活,也籍载着对过去的发掘,人们更易于理解沂蒙的历史传统和现在的位置。

6、黄草房具有艺术性特征。即有观赏价值,外表也好看,好的黄草房建筑精良,设计独具匠心,有一种质朴大气的美感。我想这也是摄影爱好者、画家等艺术家经常光顾的原因之一吧!

三、黄草房亟待保护

现在的问题是,黄草房越来越少了。包括沂蒙山区漫山遍地的黄草房,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草房变瓦房,瓦房变平房,变楼房,进城进社区。这世界真精彩,这世界变化太快!但对费县马庄镇芍药山的村民来说,曾经盖三间大瓦屋的主要目的是说儿媳妇,这个又酸又甜的“结至”今还在农人心中隐隐做痛。

面对飞速发展的经济,旧村改造,社区搬迁,农民进城,有相当一部分农村传统村落被废弃。起先是在外靠近老村的地方盖新瓦房、平房,二层,三层小楼,叫“儿庄”,现在直接进城了。农村黄草房在居住的老年人离去之后便人走屋空,任其破败、倒塌。

上世纪80年代,村村可见黄草房。短短几十年,黄草房已成凤毛角。在平原地,靠近城市的地方基本没有了。笔者作过一个粗略的调查,距城市(包括小城市,县城)10公里以内的村黄草房占不到2%,而平原地那使离地市较远一些,也难有占到5%的黄草房。在偏远山区,比例会大一些,也难达到10%,只有少数小山村,因整体搬迁,村中只剩孤寡老人,倒是较为完整的保存了下来了,但占不到全部村庄的6%,这倒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

著名民俗学家山曼先生曾说过:“胶东的海草房已经成了文物,它和胶东的石磨一样,正逐渐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而黄草房作为扎根齐鲁大地上的与海草房共开的并蒂莲”,其它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为沂蒙文化的主要承载地,费县有着丰富的黄草房资源、古村落资源。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这些黄草房逐渐没有了实用价值,未列入各级文保单位大批古村落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古村落保护成为几乎“无解”的困局。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实施更好的保护,文保理念的嬗变,改变过去“为保而保”的静态保护,需要开辟保护利用相互交融,在政府主导下,依靠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保护的新途径。

因为传统的黄草房多为木石和结构,历经几十年,上百年风雨的侵袭,房子出现的地面干裂房屋漏雨,木梁腐烂,一些墙体也出现倾斜。这些黄草房虽然没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但正是这些已经破败的黄草房,构成了沂蒙人忠诚,勤劳、善良、守信的遗传基因。如果没有它们的存在,沂蒙老区黄草房的历史和特色只能到照片和书籍中去寻找了。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等到大部分黄草房都消失了的时候,被保留下来的就显得格外珍贵。如果把城市比作书,那书中的文字就是建筑。,建积积淀了历史与文化,积淀了人类文明,一栋黄草房,一条老巷子,却在诉说着时代发展的轨迹,记录着城市的历史足迹。沂蒙山区有几千年的文明史,但由于种种原因,能体现特色的建筑不算太多。因此,一些黄草房的存在才显得尤为珍贵。

著名建筑大师梁恩成曾说,建筑这木头和石头的史书,忠实地反映着一定社会之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而城市中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解倾颓的殿堂里的灵魂,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唱着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

从另一个角度讲,也不是所有的黄草房都值得保护,这既做不到,也似无必要。选取有代表性,有价值的村落或黄草房加以保护和利用,这是应该能做到的。

抢救黄草房非常紧迫。传统村落一天天在推土机的轰鸣中消失了,黄草房消失的速度也超出人们的预料。过不了几年、十几年,用不到几十年,可能抢救都晚了。没有了,还抢救什么?从情感上来讲,老房子是好的,但人们却不愿意去住,都想方设法,挤到城里的高楼大厦里去享受现代文明了。

有人说,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史,但是没有500年的房子。真是字字鎚人心!

有人说,过去政府没拆迁的时候,息么就没人注意到这些老房子呢?很多事情都是慢慢积累起来的,老房子也是在毁与建中产生出文化的质感的。

张爱玲说,历史是一道美丽而苍凉的手势。面对黄草房,我该打出什么样的手势?

老房子亟需抢救,抢救什么?怎样抢救?怎样不是停留在纸上、而是将在掷地有声地落到实处,笔者最近翻阅了不少学者的论文和资料。由于水平和时间有限,本次论文暂不展开。主要是想听听各位专家的高见。




上一篇:简说临沂民俗
下一篇:没有了!
临沂民俗网 地址: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通达路17号社会组织孵化园512室
网址:lymsw.com 备案编号:鲁ICP备16042624号-1
临沂民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