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总结人生最得意的四件快事是:“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可见古人对庄稼久旱得雨是何等的重视。古代中国是完全的农业国家,靠天吃饭,所以旱涝这个问题对广大劳动人民是很重要的事情,古人遇干旱就祈雨,而且是自发组织的。诗经中的《云汉》,就是一首周宣王求龙王祈雨的诗,这是古代广泛认同的“人工降雨”。那么,向谁祈雨呢?为啥求雨这事落到龙王头上?龙王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是水里统领水族的王,四灵之首,掌管兴云降雨。《易经·系辞》中记载:“云从龙。召云者,龙。”龙能够召云,也就等于能够带来雨水。因此,龙与雨源渊深厚,关系密切,敬龙祈雨在民间信仰中根深蒂固,就连历朝历代的皇帝也会为了黎民百姓,举行祭祀龙王的活动,保佑自己的国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在文学作品中都能得到印证。四大名著《西游记》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唐僧师徒来到车迟国,发现国王大兴道教,说和尚毫无用处,原来是因为这里的和尚在干旱时求不到雨,三个妖精化成的道士却求到了雨水,师徒四人便与车迟国这三位道士斗法,孙悟空让师傅唐僧在高坛上念经求雨,自己在旁边暗暗相助,悟空见师父念完一段经文,就从耳中抽出金箍棒,向空中一指,于是各路天神一齐施法,风神放分,雷公打雷,电母打闪,四海龙王下起大雨。由此可见,把龙看作掌管雨水的神灵,是华夏民族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对龙图腾的宗教信仰之一。龙,自古就是人们借以祈雨的主要对象,而且祈求方式多种多样。万历年间民间学者彭大翼撰著的《山堂肆考》中,对祈雨的具体形式进行了分类:如成汤剪髪、减寿乞霖、投魃、作土龙、方士吹龙、处士驱龙等多种形式,都体现了对龙神的崇拜。以前鲁南民间传说农历五月十三是关公磨刀日,期待关公磨刀时给人间漏点水,如这一天关公不给水,便准备求龙祈雨,祈雨仪式有大有小,小的是把庙里的龙王塑像抬出来,不能让它天天蹲在庙里舒坦,叫它晒晒太阳尝尝大旱的滋味,而后往它身上洒点水,求它发慈悲降雨。在鲁南一带民俗传说中,村子里的石碾就是青龙,而家家户户都有的石磨则是白虎,因此就近敬石碾就是敬龙。
祈雨是我国古代农业社会的一项重要活动,种类花样繁多,而且经久成俗,并沿袭至今。过去人们靠天吃饭,因无抗旱工程,旱了就求神祈雨,祈雨仪式比过年时还要兴师动众,搞的神乎其神。在齐鲁大地上,主要的敬龙祈雨习俗有四类:画龙祈雨、蜥蜴祈雨、以鳗祈雨、乐舞祈雨。除了以上四种祈雨方式,在沂水县,还有一种方式就是用泼碾的方法祈雨。这种方式很灵验,据传这是吕洞宾在“八卦宅”做客时教给刘家的一种祈雨方式。
据传,在明朝万历癸丑年(公元1613年),沂水大旱。麦收前后,夏种的禾苗被太阳炙烤的都快着火了,也不见有一丝雨水降落下来。当时刚刚考取进士功名的刘氏家族四世公刘应宾,也让沂水的旱情愁的整日里唉声叹气,愁眉苦脸。这天晚上,刘应宾做了个梦,有一位仙人托梦给他:看你是个孝子仁义之君,教给你个法,你等下晚烧火时之后,在山顶上拢上把火,你就站山顶的石坝子上吆喝:“雨神,来救火,救不煞,下雨泼!”包管中用。刘应宾半信半疑,但第二天吃了晚上饭,还是照着仙人托梦的话办了,这里刚吆喝完,还没等走下山,“哗”的一下子,来了场急雨,把他淋得浑身挺湿。从那之后,地里一缺水了,刘应宾就上山点火,喊雨神帮忙。纸里总是包不住火的。这个窍门最后沂水城的人全知道了,一到大旱的时候,城里的人扛几捆子秫秸,跑山顶点着,便求起雨神来。看到这里,很多人会认为这完全是无稽之谈的迷信。事实上,还真不完全是迷信,它也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东晋史学家干宝在《搜神记》中说:“樊东之口有樊山,若干旱,以火烧山,即至大雨。”就是说天旱的时候,放火烧山,立即就会天降大雨。那么,放火烧山怎么会天降大雨呢?实际上这是一场小型的人工降雨,火烧起来之后,热气上升,热气中又带有很多小灰烬,在上升的过程中遇冷,水珠凝聚在灰烬上,水珠就会越来越多的掉下来。人工降雨的科学咱们先不谈,继续我们的神话传说。要说雨神可真是位好神仙,那是有求必应。可他经过长期观察后发现了其中猫腻,便不再理他们了。从那之后,不论是谁再怎么吆喝,他也不再帮忙行雨了。
不知道是不是明神宗朱翊钧运气不好,万历年间是整个明朝灾荒最多的时期,48年的时间中仅水灾和旱灾就达439次。后来,沂水城又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情,百姓流离失所,人食树皮草根,死者众多。心系父老乡亲的刘应宾,更是心急如焚。一天,八仙之一的纯阳真人吕洞宾突然来访刘家。在刘家设宴款待吕洞宾时,吕洞宾不断提及刘家的救命之恩,再三表示感谢。言谈之间,吕洞宾发现刘应宾目光闪烁不定,心神不宁,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吕洞宾断定他一定有什么心事。便问道:“应宾兄最近是不是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了,不妨说来让我听听,或许我能帮你解决。”为人襟怀坦荡的刘应宾回答道:“既然仙兄看出我有心事,那我就实话实说了。其实,我自己及家中没有什么困难之事,无须挂念。只是近来让我寝食不安的事,不是小事,而是与这方百姓生命攸关的大事。”一听是非同小可的大事,吕洞宾诧异地问:“何等大事?快说来与我听听,看我能否助力一把。”刘应宾回答道:“仙兄您看,沂水之地已经好几个月没有下雨了,漫山遍野树木落叶,禾苗枯黄,连沂河里、水井里都快没有水了,如果老天再不下雨,地里的粮食绝产不说,就连人畜用水也是困难,还不都得活活渴死饿死,这可怎么办呢?所以,一想到这个事,我就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吕洞宾听完后,为刘应宾为父老乡亲担忧的心情而感动,他掐指一算后,对刘应宾说道:“我知道上天不下雨的原因了,此事解决确实有些难处,不过,我可以帮你出个主意,要想尽快解决这个问题,你需要这般如此,如此这般的去做,保准三天就会下雨!”刘应宾一听来了精神,说到:“多谢仙兄指点迷津,我马上去办!”
吕洞宾所说上天不下雨的原因是这样的:沂水县之所以数月没有下雨,原来是掌管这方土地下雨的那个龙王,因为一时贪杯醉酒而睡着了,据说,“天上一日,人间三年”。龙王醉酒这一睡觉不要紧,世上时间匆匆过去好几个月,沂蒙山区这里也就好几个月没有下雨了。如果龙王再继续睡的话,原本计划正常下雨的日子,又都错过去了,庄稼不但全部绝产,而且这方百姓的日子也没法过了。于是,吕洞宾附耳过来,告诉了刘应宾一个办法,他说:“你赶快去各村挑选二十个童男童女,再让各村的巫婆把童男童女集合起来,领着先来你家院子里的石碾旁,进行泼碾祈雨培训,然后让各村都学着这个样子回村子进行祈雨,保准大雨很快就到。”然后,吕洞宾又告诉了他一段口诀:“龙王醉酒不要紧,快发救民慈悲心,昨晚玉皇来托梦,让俺把您快泼醒,泼了里脐泼外脐,泼的龙王撒了急,狂风暴雨俺不要,光落细雨下三集。水泼龙王您别怪,只是让您快醒来,如果明天下了雨,摆上酒肉摆上菜,请龙王、请娘娘,请您全家保四方”。刘应宾高兴极了,立即安排下去,第二天就开始泼碾祈雨仪式。仪式的第一项是清扫准备。每间隔一柱香的时间(大约20分钟),安排一批人用扫帚沿着石碾清扫一遍,先顺时针扫三遍,再逆时针扫三遍,共用六柱香的时间扫六遍,寓意六六大顺,风调雨顺。仪式的第二项是哭祈。安排一部分人,带着天气干旱无雨苦恼,再不下雨老百姓无法生存的悲痛心情哭祈。边哭边说:“龙王爷快点下雨吧,再不下雨老百姓没法活了……”希望用哭祈的方式,感动龙王快点下雨。仪式的第三项是祭礼。全体人员整齐列队,鞭炮齐鸣迎接神灵的到来,面向东海行三跪九叩大礼,礼毕后由德高望重的主持宣传祈词,然后再焚烧纸钱送给龙王,祈求早下甘霖,万事如意,粮食满仓。
仪式的第四项就是泼碾。男童女童在巫婆的带领下,端着水盆,围着碾不停地转,边转边口中嘟念着那段口诀,然后把盆里的水泼到石碾上。吕洞宾教给他们的这个做法就是把醉酒熟睡的龙王用凉水把它泼醒,而且要大伙不停地向石碾泼水,就这样,青壮年挑水供水,妇女儿童用水盆念着口诀端水泼碾,围着石碾不停地转,一盆一盆不停地泼,一连泼了一白一黑一整天,他们相信,龙王也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只要有一颗虔诚的心,锲而不舍,就一定会感动天地,让龙王快快醒来,降下甘霖滋润沂水这方人。各村来的巫婆回去后,从第二天开始,照着这个样子也安排村子人在本村泼碾。就这样,全县各村一时间一传十十传百,便都开始组织泼碾祈雨了。说来也怪,第三天下午还是万里无云的晴朗天空,突然间就开始出现乌云,且越积越多,越来越厚,半夜里,突然雷声大作,哗哗下起雨来,大雨足足下了两天两夜,山里山外的百姓高兴的在雨中敲锣打鼓,喜极而泣,很多人兴奋地跑出屋子对着老天磕头作揖,流着泪感谢老天下了这场及时雨。两天后,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经过一夜雨水的滋润,山青了,草绿了,半枯的庄稼又慢慢复苏了过来,挺直了腰杆在微风中不停地点头微笑。这场及时雨、救命雨过后,刘应宾就安排人到城郊附近村庄购买下了十几头肥猪,杀猪贺雨敬天,并把猪肉分发给各村祈雨的组织者,让大伙儿分着吃,人们纷纷包水饺焚香跪拜敬天。从此以后,每逢大旱之年,沂水这方土地上的人们都学着“刘家祈雨敬天”的做法,泼碾祈雨,每每如此操作,十有八九总会在几天内就会下雨。后来,这种祈雨方式逐渐成为了沂水的一个风俗,而且逐步扩展到整个沂蒙山区乃至齐鲁大地。
在靠天吃饭的古代农耕社会,农业丰产丰收主要依靠风调雨顺为基础的情况下才能做到,尤其是我们的北方地区对雨水更加依赖,逐步出现了非常浓烈的祈雨文化,并带有深厚的光怪奇异的神秘色彩。在神和灵的思想观念支配下,劳动人民对祈雨崇拜逐步转移到了对雨神和龙王爷的崇拜上。祈雨的说法早在殷商时期就有记载,古人认为祈雨可以帮助他们解决旱灾而坚持实行,祈雨本身是一种普遍流行的民俗文化活动,后来地方官员亲自组织祭拜,再有甚者,是由一国之君来主持祈雨,以求润泽子民。明朝永乐年间,在北京南郊修建的天坛,就是专供皇帝祈求天神眷顾和庇护的设施,明清两代皇帝每年都按“祖制”定期到天坛祈雨。随着时间的推移,祈雨变成了朝廷统一的活动,但无论是哪一种,其目的就是为了带来雨水,消除旱灾,所以这一活动反映了古人在恶劣的自然生活环境中渴望美好的明天。